调节学派与古典学派: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积累模式与调节模式The "Regulation School" and the "Classics" :Modes of Accumulation and Modes of Regulation in a Classical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詹·法格博格 ,何彦希,王玉洁,杨涵茜
摘要(Abstract):
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形式(单部门长期增长模型)来阐述调节学派的一些观点。文章具体说明了技术变革的性质与实际工资调节的形式,并研究了三个模型:恒定技术水平的竞争性调节、泰勒制生产方式的竞争性调节和结合泰勒制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垄断性调节。这些模型表明,垄断性调节虽然为泰勒制生产方式引发的凯恩斯式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却无法逆转福特制普及所引发的盈利能力下降趋势(即古典危机)。
关键词(KeyWords): 调节模式;积累模式;经济增长;危机理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詹·法格博格 ,何彦希,王玉洁,杨涵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AGLIETTA M.1979.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The US experience[M].London:Verso. BOYER R.1979.Wage form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 French experienc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2):99-118. DOMAR E D.1946.Capital expansion,rate of growth,and employment[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4(2):137-147. KALDOR N.1955—1956.Alternative theories of distribu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3(2):83-100. KALDOR N.1961.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C]The Theory of capital: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b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177-222. KALECKI M.1971.Selected essay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1933—197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PIETZ A.1982.Towards global fordism?[J].New Left Review,(132):33-48. Marx,Karl.1956a.Capital[M].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Marx,Karl.1956b.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M].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PASINETTI L L.1974.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REZ C.1983.Structural change and assimil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J].Futures,15(5):356-375. RICARDO D.1971.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and Taxation[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ROBINSON J.1978.Contributions to modern econom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 (1)论文《利润的决定因素》和《国民收入和消费的决定》,最初分别发表于1933年和1939年,收集在卡莱茨基(Kalecki,1971)中。琼·罗宾逊充分认识到马克思对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性,她自认为是卡莱茨基的学生:“卡莱茨基与凯恩斯相比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他从未学习过正统经济学……他唯一学习过的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Robinson(1978,p.56) (2)多马在他1946年开创性文章的介绍中做了以下评论:“本文讨论的是一个既古老又新的问题——资本积累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文献中,这个问题已经被多次讨论,最显著的贡献属于马克思。最近,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也提出了这个问题。”(Domar,1946,p.137) (3)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李嘉图关于“谷物法”的讨论,他展示了特定的贸易政策、收入分配体系以及农业部门可用的技术和生产要素如何结合可能导致利润率下降,进而在长期导致停滞。关于这个模型属性的探索,参见Kaldor(1955—1956)和Pasinetti(1974,第1章)。 (4)这个假设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以特别成熟的形式出现,其中它采取了通过投资进行技术竞争的理论形式,那些投资不足的人将获得低于平均水平的生产率。因此,他们的利润率将被削减,进而导致他们被迫退出市场。参见马克思(Marx,1956a),第一卷第300页以后,第三卷第265页,以及马克思(Marx,1956b)第二卷第206页。有趣的是,这个理论后来被熊彼特采纳,现在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为一个准确的描述,不是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而是当代资本主义。 (5)参见本文附录。 (6)如果我们假设资本家的消费为零,并且(如这里的情况)劳动时间与净增值相同,那么这与卡莱茨基发展的乘数是相同的。它与凯恩斯乘数的区别在于,是收入分配而非总储蓄率决定了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当然,凯恩斯乘数也可以从卡莱茨基乘数中推导出来)。参见Kalecki(1971,p.89,pp.94-96)。 (7)参见本文附录。 (8)在生产中,这可能不像在其他情况下那么明显:■ (9)参见本文附录。 (10)原图中■及■有误,此处已修正。 (11)[译文注] 原文中C*有误,此处已修正。 (12)我们已经尝试了不同的线性和对数版本,且在函数中保留了■或■。在所有情况下,系统都产生了与图3(a)~(c)相似的结果,但3个解决方案(a~c)并非在每种情况下都存在,■时函数C*的指数也因情况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13)[译文注] 原文中方程3.1有误,此处已修正。 (14)可以证明,只要对资本-劳动比率发展的影响是“节省资本”或“中性”的,即使引入了福特制生产方式,这个结果也是成立的。 (15)这个解决方法类似于卡尔多和帕西内蒂解决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方法,允许收入分配在系统中内生决定。帕西内蒂发表了以下评论:“如果避免了工人阶级日益加剧的贫困化,并且实现了人均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人们几乎不可能将其归功于资本主义体系的任何内在优点。正在发生的事都是生存所迫。否则,这个体系将无法持续——它注定会陷入萧条和崩溃。”(Pasinetti,1974,p.102)然而,正如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看到的,这个结论虽然在泰勒制方法占主导地位时是有效的,但对于福特制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可能有点过于草率。 (16)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看出:■ (17)[译文注] 原文中LS≤L有误,此处已修正。 (18)[译文注] 原文中“小于”有误,此处已修正。 (19)[译文注] 原文中■有误,此处已修正。 (20)这也可能从一个稍微不同的角度支持佩雷斯(Perez,1983)进行的分析。根据佩雷兹的观点,长期经济发展必须被分析为技术范式变化的结果,并且要考虑这些变化与现有社会和制度框架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泰勒制”和“福特制”方法可以被视为这种范式变化的例子或组成部分。佩雷斯的分析与当前背景尤为相关,因为她试图将当前危机分析为不仅是由现有技术范式的耗尽所成的,还是现有社会和制度体系无法适应正在出现的技术范式的结果。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接近调节学派的思维方式。 (21)这个条件是r+n<1,我们通常假设它是满足的。 (22)或者更准确地说,原本在供需均衡得以恢复时应该存在的利润率,在过剩供给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实际利润率可能更低。 (3)[译文注]原文k/k_0有误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