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性拓展:马克思的生产函数思想与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在逻辑Deductive Expansion: The Inner Logic of Marx's Production Function Thought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ls
张忠任
摘要(Abstract):
本文指出,《资本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线性生产函数思想。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尝试把生产函数理论与再生产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虽然对马克思线性生产函数的一些指数化尝试尚未尽如人意,但是关于生产函数的研究进展显示:线性生产函数和指数型生产函数都属于CES型生产函数的特例,从而两者在这一意义下可以统一起来,这样就为以马克思生产函数来构筑CGE模型提供了可能性。当生产函数进化到更加具有一般性的VES型,马克思生产函数与其他相关生产函数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也开始变得更加清晰,由此在数学形式上把马克思生产函数转化为VES型生产函数格式也成为了可能。而基于两种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筑的马克思生产函数不需要借助于在统计上无法实现的实物量体系,在应用上具有先天优势,并具有多元方程组特征,适用于反映多个部门的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把多个部门抽象为两大部类的基础之上所构筑的再生产模型是马克思生产函数的实用模式之一,是产业结构分析的有效工具。本文在理论上奠定了以马克思生产函数思想充实政治经济学应用体系的必要基础,并在方法论上提示了怎样将之用于政策分析的线索,显示出充分的可行性。总之,生产函数问题是随着数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进展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触发的一个新认识,处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的结合点上,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前景广阔的新研究领域。
关键词(KeyWords): 线性生产函数;欧拉定理;CES生产函数;再生产;两大部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4&ZD010)子课题《再生产理论创新》的资助
作者(Author): 张忠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杜阁.1997.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M].南开大学经济系经济学说史教研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original language) TURGOT A R J.1770.Réflexions sur la formation et la distribution des richesses[M]. 冯·诺依曼.2013.一般经济均衡的一个模型[J].张忠任,余斌,译.学习与探索,(1):91-95.(original language) von NEUMANN J.1945—1946,1937.A model of general economic equilibrium[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3(1):1-9. 高鸿业.2000.西方经济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GAO H Y.2000.Western economics[M].2nd ed.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in Chinese) 晋彤驹.1981.“投入产出法”的由来和发展[J].经济问题,(2).JIN T G.1981.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put-output method[J].On Economic Problems,(2).(in Chinese) 廖才茂.1985.投入产出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J].赣江经济(现刊名企业经济),(12).LIAO C M.1985.Input-output method and Marxist economic theory[J].Enterprise Economy,(12).(in Chinese)GanJiang Economy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乔晓楠,何自力.2017.唯物史观、动态优化与经济增长——兼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J].经济研究,(8).QIAO X N,HE Z L.2017.Historical materialism,dynamic optim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comment on the mathematization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8).(in Chinese) 石景云.1988.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增长公式[J].中国社会科学,(2).SHI J Y.1988.The growth formula i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in Chinese) 孙世强,大西广.2014.日本马克思学界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的新阐释及启示——基于最优经济增长模型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8).SUN S Q,Onishi Hiroshi.New interpretations and insights from Japanese Marxist scholars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J].Studies on Marxism,(8).(in Chinese) 藤森赖明,李帮喜.2014.马克思经济学与数理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YORIAKI Fujimori,LI B X.2014.Marxist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analysis[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in Chinese) 王恺.1982.论“投入——产出”分析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关系[J].求是学刊,(1).WANG K.1982.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Marx's theory of reproduction[J].Seeking Truth,(1).(in Chinese) 雍文远.1985.社会必要产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YONG W Y.1985.Theory of socially necessary products[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in Chinese) 约瑟夫·熊彼特.1996.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original language) SCHUMPETER J A.1954.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M].SCHUMPETER E B,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曾尔曼.2010.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技术进步路径——马克思生产函数理论导引[J].前沿科学,(4).ZENG E M.2010.The technical progress path to rebuild the personal ownership—An introduction of Marx production function theory[J].Frontier Science,(4).(in Chinese) 曾尔曼.2020.马克思主义创新经济学导引——《资本论》之公理化体系暨量子政治经济学原理[J].厦门科技,(2).ZENG E M.2020.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innovative economics—The axiomatic system of capital and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political economy[J].Xiamen Science & Technology,(2).(in Chinese) 张忠任.1995.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自控特性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4).ZHANG Z R.1995.The self-regul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economic growth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s[J].Contemporary Economic Research,(4).(in Chinese) 张忠任.2004a.百年难题的破解———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形问题的历史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ZHANG Z R.2004a.Solving a century-old problem:The history and research of the transition from value to production price[M].Beijing: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张忠任.2004b.马克思再生产公式的模型化与两大部类的最优比例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ZHANG Z R.2004b.The model of Mark's re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the optimal ratio of two[J].China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in Chinese) 张忠任.2013.论联合生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兼容性[J].社会科学战线,(3).ZHANG Z R.2013.On the compatibility of joint production and Marxist economics[J].Social Science Front,(3).(in Chinese) 张忠任.2021.一个必要的超越: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解析[J].政治经济学研究,(1):18-30.ZHANG Z R.2021.A necessary transcendence:Analysis of socially necessary labor time in the second meaning[J].Chi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18-30.(in Chinese) 张忠任.2024.马克思生产函数思想的延伸探索[J].中国经济研究,3(2).ZHANG Z R.2024.An extended exploration on Marx's thought of production function[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y,3(2).(in Chinese) 钟契夫,等.1982.投入产出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ZHONG Q F,et al.1982.The principle of input and output and its application[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in Chinese) ARROW K J,CHENERY H B,MINHAS B S,et al.1961.Capital-labor substitu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CHILARESCU C.2021.A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variabl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greater than one[J].Papers,DOI:10.48550/arXiv.2103.08679. FUJIMORI Y.1992.Wage-profit curves in a von Neumann- Leontief model:Theory and computation of Japan's economy 1970—1980[J].Journal of Applied Input-Output Analysis,1(1):43-54. KRELLE W.1971.Marx as a growth theorist[J].German Economic Review,9(2). LEONTIEF W.1936.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8(3):105-125. LEONTIEF W.1937.Interrelation of prices,output,savings and inve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3):109-132. LEONTIEF W.1938.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1-9. LIU T C,HILDEBRAND H.1965.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7[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U Y.1967.Variabl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production functions,technical change and factor shares[R].ISU General Staff Papers. MORISHIMA M.(=森岛通夫,1973).Marx's economics—A dual theory of value and grow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7-128. REVANKAR N S.1971.A class of variabl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production functions[J].Econometrica,39(1). SAMUELSON P A.1957.Wages and interest:A modern dissection of Marxian economic model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7. SATO R,HOFFMAN R F.1968.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variable elasticity of factor substitution:Some analysis and test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50(4). SOLOW R 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0(1). STANLEY L B.1993.Retrospectives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7(3). WICKSTEED P H.1894.An essa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laws of distribution[M].London:Macmillan & Co. 大西広.2005.市場と資本主義の関係についての史的唯物論的理解について[J].季刊経済理論,42(1). 大西広.2010.「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の社会観·人間観:人間,自然,生産の関係と土台·上部構造論についての試論[J].經濟論叢,184(4). 大西広.2012.『マルクスの経済学』[M].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會. 大西広,金江亮.2008.「マルクス派最適成長論」の到達点と課題[J].立命館経済学,56(5、6). 大西広,山下裕歩.2002a.時間選好率格差、階級分裂および初期資産格差の「マルクス·モデル」への影響:結果の所得格差と径路の最適性について[R].京都大学 working paper No.J-28. 大西広,山下裕歩.2002b.マルクス経済学の再構成 :史的唯物論、労働価値説、剰余価値説[R].京都大学 working paper No.J-20. 高木尚文.1971.VES生産関数[J].成城大學經濟研究,(36). 李帮喜.2012.線型経済理論と中国経済のターンパイク:Marx,Sraffa,von Neumannを基礎として、早稲田大学博士学位論文(経済学)、学位の種類:博士(経済学) 、授与年月日:2012/6/20;早大学位記番号:新6030. 三土修平,大西広.2002.経済学(新しい教養のすすめ)[M].京都:昭和堂. 山下裕歩,大西広.2003.「マルクス·モデル」の諸性質と生産要素としての労働の本源性[J].經濟論叢,172(3). 山下裕步,大西広,茹仙古丽·吾甫尔.2004.关于马克思最优增长论的解释—最优迂回生产程序的资本主义数学模型[J].海派经济学,11. 深山明.2013.グーテンベルク生産論の意義[J].同志社商学,64(6)期. 置塩信雄.1988.経済学[M].東京:大月書店.
- (1)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经济学家埃里希·谷腾堡(Erich Gutenberg)(1897—1984)曾经一度做过这种推广,后来又否定了杜阁这一观点。 (2)熊彼特还强调:杜阁是用产品的连续增量而不是用平均产品(即每单位可变要素的产品)来陈述他的法则的。这说明他实际上已经使用了边际分析,而现代技术的使用所能改进的只是他的陈述方式而已。 (3)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生产函数表示为价值量(W,其计量单位是劳动时间或货币单位)而不是一般生产函数所采用的使用价值(效用)量下的总产出(Q,其计量单位是实物单位:吨或者公尺等)。当然价值生产函数和使用价值生产函数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一般说来,Wi=Qiπi,这里πi是单位商品价值量。详见张忠任(2021)。 (4)在马克思那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可替换性反映在资本有机构成会发生变化上。马克思曾阐述过:“如果这种增值或贬值以同等程度影响资本的一切部分,利润也就会相应地表现为加倍的或减半的货币额。但是,如果它包含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就是说,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马克思和恩格斯,1974,p.158)可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具有可替换性的。 (5)例如,马克思曾经多次列举过5个部门的数据,都可以表述为线性方程组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1974,pp.174-176)。而后文中将阐述的马克思再生产模型更是典型的线性方程组。 (6)根据Douglas 的说法,函数形式本身是由Philip Wicksteed(1844—1927)最早提出来的,现在有些相关研究提出了更多更详细的线索,这里不予赘述。 (7)C-D 生产函数也可以扩展为n个变量:■ (8)由于 ■ 从而可知 ■ (9)对■两边取对数可得 ■ (10)主要有:大西和山下(2002a,2002b);山下和大西(2003);大西(2005);大西和金江(2008);大西(2010)。 (11)见大西(2012,pp.133-140)。延伸阅读:山下等(2004);孙世强和大西广(2014);乔晓楠和何自力(2017)。 (12)且不管B的含义,我们对该公式两端取自然对数可得 ■ 等式右边的“■”无法与C+V建立联系,按照曾尔曼的符号,除非 ■ 但是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 (13)这一结果用Matlab能够算出来。另外,高木(1971)给出过一种不用求极限的算法。他令■。先求出■,当ρ=0的时候,■,积分可得■这里是积分常数,变量替换后便可得Y=γKαLβ。 (14)关于投入产出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渊源、关系,可参见:晋彤驹(1981);廖才茂(1985);王恺(1982);Leontief(1936;1937;1938) (15)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总产值与现在常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社会总产值严格说应该是按照价值(劳动价值)或者其货币表现来计算的,而GDP则属于按照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来统计的。即便不考虑价值(劳动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问题,他们的统计口径也是不同的。GDP大致相当于国民收入(v+m)加上折旧,当然在统计上还有一些细微区别。 (16)森岛通夫曾经试图把差分导入马克思的再生产分析之中(Morishima,1973),尽管他的分析没有到位[详见张忠任(2004a)]。导入时间因素之后,在推导过程中就可以形成差分,而将之用于分析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是张忠任(1995)首次给出的。 (17)马克思在1863年6月18日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我想要一个复式簿记的样本(附有解说),我在阐明魁奈医生的《经济表》时有用”。而在1863年7月6日给恩格斯的另一封信中则说道:“附上一份“经济表”,这是我用来代替魁奈的表的”。分别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52页和第358页(马克思和恩格斯,1975)。此时马克思已经做出了一张超越了魁奈《经济表》的新型经济表,相当于1861—1863手稿中汇总了“第1-3草图”的“再生产总过程的经济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166-168页及第172页(马克思和恩格斯,1985)。 (18)日本经济学家置盐信雄等把k1=k2作为研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不具有一般性的,从而其结论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参见置塩(1988,p.94)。 (19)第一个把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关系用投入产出比表正确地予以表达的是萨缪尔森(Samuelson,1957,p.47)。 (20)注意:c■+c■+Δc■+Δc■=c■+c■。 (21)该公式最早见于Wilhelm (1971)。在国内的相关文献中最早见于雍文远的《社会必要产品论》(雍文远,1985,pp.295-298),不过未注明出处。之后见于石景云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增长公式”(石景云,1988),不过也未注明出处。注意,(5-3)的实质不过是经济增长率公式的一种表述形式,将之理解为经济增长模型的见解是肤浅的。 (22)马克思的再生产体系是由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c1所生成一事,是由日本国冈山大学经济学部教授藤本乔雄先生于1998年在一封信中首次给出了雏形,详见张忠任(2004a,p242)。 (23)一个重要说明,当笔者把■导入(4-6)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笔误:把■错标为■,这一笔误大约从笔者2004年的相关论著中一直延续到2019年10月19日才被日本大西广教授发现。不过,幸运的是,这一笔误虽然是一个瑕疵,却对推导出来的模型本质没有什么影响,特别是没有影响到该模型收敛的结论。 (24)威廉·克雷勒(Wilhelm Krelle,1916—2004)是德国经济学家。 (25)对森岛的相关批评,详见张忠任(2004a,pp.244-247)。 (26)如果用再生产平衡条件公式(4-4)来详细说明的话,第Ⅱ部类生产过剩的情形相当于Ⅰ(v+m)<Ⅱ(c+Δc),第Ⅱ部类生产不足的情形相当于Ⅰ(v+m)>Ⅱ(c+Δc),至于两部类供求平衡的情形则相当于Ⅰ(v+m)=Ⅱ(c+Δc)。第3组数据(C)的数据作了四舍五入。实际为:Ⅱ1454.54+727.27=2909.09。 (27)仅仅让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担任调节者确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第Ⅱ部类的资本家绝不会有那么高的“觉悟”,也不会那么听话。这件事如果交给市场来决定,市场应该能够拿出一个使两大部类的资本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意味着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将会相同。说到这里反应快的读者可能会质问我:这么一来不就同森岛一样了吗?我的回答是,不一样!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由市场来决定,而不是像森岛那样使之强行相等。我们将在讨论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时解决这一问题。 (28)(6-3)是从(5-4)和(5-7)推导出来的。具体推导过程是这样。首先把(5-4)代入(5-7),即把■和■带入到■中可得 ■ 然后利用■以及w■=hic■的关系可得 ■ 由此化简,让t=0就可以得到公式(6-3)了。 (29)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α2是α1的函数,α1是自变量,α2是因变量。 (30)如果把(6-3)改写为如下形式,可能更容易看得清楚。■ (31)这一公式是基于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增量导出来的。为了最大经济增长率,第Ⅰ部类可以把可能使用的全部生产资料用于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有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最大(注意:不等于合理)增量gmaxc■为:gmaxc■=w■-c■-c■ 所以有 ■ (32)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并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连结成一个自然的体系”。投入产出表充分反映了这一“自然的体系”。参见马克思和恩格斯(1972,pp.393-394)